清朝官员的辞职流程是怎样的(清朝官员的任免流程是怎样的)

官员的任免从来都不是随随便便的,现代即是如此,古代也是如此。那么,清朝的官员任命,从开始到完成,这一套过程是怎样的呢?

清朝官员的辞职流程是怎样的(清朝官员的任免流程是怎样的)

开缺
旧时官吏因故不能留任,免除其职务,准备另外选人充任。

——引用自头条百科
第一道程序是开缺。清朝人事制度把官员称为“员”,职位称为“缺”,开缺的意思就是职位出现了空缺。开缺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官员因为暴毙、丁忧、生病等原因导致职位空缺。出缺以后,当地督抚要及时把职位空缺情况汇报给吏部,文件到达吏部的那一天开始,此职位正式开缺,进入正常的任免程序。第二种可能是,现任官员的工作水平太差,或者腐败枉法,皇帝直接下旨将他革职甚至杀头,也可能是督抚弹劾他,将他即行摘印。从现任官员去职那一天开始,这个职位开缺,要开始新的任免程序。开缺有很多把戏在里面。首先开缺需要漫长的时间,从职位空缺到信息传到吏部,其间公文往来,可能需要一两个月时间。尤其是第一种情况,地方督抚不及时向朝廷汇报,就可以把这个职务控制在自己手里。
清朝官员的辞职流程是怎样的(清朝官员的任免流程是怎样的)

投状
第二道程序是投状。投状就是官员申请参与空缺职位的竞争,需要写一个供状,写明姓名、籍贯、履历等,一般都要求地方官府或原有部门盖印证明(出一个印结),然后投送到吏部。参加投状的有两类人,第一类是没有实职的官员,比如长期病休的官员现在病好了重新申请工作,或者是丁忧官员守孝期满后重新出来工作;第二类是在职官员,符合调动、升迁等条件,也可以参加投状。吏部每月都对开缺官职进行任命,在限定日期之前投状到部的官员都可以参加挑选。如果误期了,就只能等下个月的机会。
复核
第三道程序是复核。复核就是吏部核查官员的情况,看供状是否真实准确,看官员是否符合本次空缺职位的任职要求。
清朝官员的辞职流程是怎样的(清朝官员的任免流程是怎样的)

掣签

即抽签。削竹为签,配以标志或词语,抽取其中一根或若干根,用以决定先后次序或占吉凶。明代后期,孙丕扬任吏部尚书,创掣签法以示铨选之不容情。法用竹签若干预写所选的机关地区及姓名等,杂置筒中,当堂随手掣取,与拈阄同。清代沿用此制,事实上仍由吏胥暗中操纵。
——引用自头条百科
第四道程序是掣签。掣签就是抓阉决定员缺的搭配。有两个箱子,一个箱子放着开缺的官职名称,另一个箱子放着通过复核、排在首要班次的候选官员名字,然后抓阉。比如,本月天下空缺十个知县职位,每个职位成一张字条放进箱子里;另一个箱子里可能放着一百个候选官员的名字。主持人从第一个箱子里抽出一张字条,当众念“顺天府良乡县”,再从第二个箱子里抽出一个名字,也当众念“江西省张某某,进士”。这就意味着,江西省进士出身的张某某,将出任顺天府良乡知县。这个过程就叫掣签。

掣签是明朝发明的,目的是杜绝塞条子、打招呼、跑官要官的丑相。只要能够保证掣签在执行过程中公开、透明、公正,它就尽可能地做到了合理。

掣签跟广大官员的利益切身相关,它在明清时就变成了重大事件,朝野瞩目。掣签在天安门前举行。明清没有天安门广场,当时的天安门前是一个丁字形的空间,一条东西长街加一条南北的长过道。长街的东边,现在天安门东地铁站附近有一道门,叫作龙门;长街的西边,现在天安门西地铁站附近有一道门,叫作虎门,似乎是取“左青龙右白虎”之意。龙门旁边有一个金榜,每次新科进士的录取名单就贴在上面,所以叫金榜题名。那些中试的贫寒书生就在这里“鲤鱼跳龙门”。龙门附近还干一件事——掣签。那虎门是干什么用呢?每次秋审,在天安门前的狭长过道上举行,归入情实的死囚,推出虎门行刑,真正是“落入虎口”。其他死囚则归入死缓,继续关押,可以逃离虎口了。
清朝官员的辞职流程是怎样的(清朝官员的任免流程是怎样的)

掣签当天,王公大臣现场坐镇,吏部司员、主事出面执行。同时,都察院河南道御史在场监督,因为河南道御史分管监察吏部,所以到场监督。掣签允许官员围观,结果当场唱出。清朝一般每月掣签三回,上旬抽取满族、蒙古族官缺,中旬抽笔帖式,下旬抽汉族官缺。此外又分双月选和单月选,单月抽的是转、调、改等班次,双月抽的是除和升等班次。双月选又被称为大选,关注的人多。这是因为双月抽的是升官和除官的人,单月选的候选人都是现任官员,因事调剂一下,也叫作急选。掣签结果公开公布,到了清朝末年有报纸了,每个月掣签结果要在报纸上公开。

验看
掣签之后的第五道程序是验看,就是掣签的结果还要进行审核。吏部把抽中的官员叫过来看看,看他是不是有病,符不符合任职条件,吏部堂官或王公大臣主持验看。这是第二轮的复核。
清朝官员的辞职流程是怎样的(清朝官员的任免流程是怎样的)

引见

旧时皇帝接见臣下或外宾,须由官员引领,叫“引见”。清制,京官在五品以下,外官在四品以下,由于初次任用、京察、保举、学习期满留用等,均须朝见皇帝一次,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分批引见。
——引用自头条百科
验看之后还要引见,引见是第六道程序。吏部把验看合格的官员,尤其是第一次任职的或者将出任关键岗位的官员,引见给皇帝御览。当然,那么多人皇帝不可能一一观察。皇帝一次会象征性地召见很多官员,吏部每次引见十来个官员,皇帝扫一下他们的名牌(上面有官员信息和简单履历),说一声你们跪安吧,所有人集体磕头后退出,就算引见完成了。遇到雍正皇帝那样的工作狂,或者是引见要重点栽培的官员,君臣之间就会有实质性的对话,有长时间的交流,有时皇帝会召见官员多次。引见环节还真能淘汰部分官员。皇帝会在官员的名牌上批注意见,他的意见就是圣旨,可以更改已有的人事结果。皇帝罢黜不满意的官员,调整不恰当的官员,破格任用中意的官员,都是有可能的。清朝光绪皇帝就在引见环节发现了一个半文盲的四川盐法道,进而曝出了宠妃珍妃卖官鬻爵的线索。
给凭
通过了皇帝的法眼,就到了最后一个环节———给凭,就是授予官员赴任的凭证。古时候,一个人风尘仆仆而来,扬言自己是新来的知府,别人凭什么相信他?吏部会给他凭证,叫作“官凭”。上面写明谁谁谁到什么地方担任何官,类似于后代的委任状。同时官员自己有告身,也叫作官身。当年老舍的父亲当御林军,就有个腰牌,相当于告身,上面写着哪个旗什么人,下面还有面貌描述“面黄无须”。到了清朝末期有照相技术了,就把照片贴在上面。当然,吏部会把任命程序存档,同时给地方督抚发文,确认官员任免情况。官员完全可以放心赴任,不怕所去地方和所去衙门不认。现在领导干部上任的时候都有上级组织部门的人陪同,到场宣布人事变动。古代官员是单独拿着官凭赴任,没有人护送,更没有上级官员陪同。所以就出现唐僧的父亲赴任江州刺史途中被强盗杀害,强盗冒任刺史的情况。
清朝官员的辞职流程是怎样的(清朝官员的任免流程是怎样的)

以上是清朝官员任命的七道程序,其中有两次审核。这两次审核都查什么内容呢?除了基本的姓名、籍贯、家庭等情况外,有三项内容需要说明。第一项是”核事故”,就是看官员身上有没有背着处分,有没有受到降级、革职留任等处分影响调动,或者有无拖欠税赋、赔补公款未足等情况。
第二项审查要点是官员的资历。官员人事的重要原则是较俸升转,而官员的资历计算条条框框很多,当官时间相同的官员可能历俸结果相差好多年,即便资历完全相同的官员也可以因为经历不同分出先后来。

第三项内容是查回避。回避是古代人事制度的重要内容。它包括∶第一,籍贯回避。本省官员不能用本地人,防止地方主义、阻隔利益输送。教职不用回避。古代没有推行普通话,你让一个广东人去辽宁教书,会误人子弟的,因为老师和学生互相听不懂对方说什么。

第二,血缘回避,回避的范围是直系亲属和三代以与的叔伯兄弟。

第三,师生回避。防止结党营私,基本上是官小的回避官大的。

秒鲨号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0)

大家都在看

品牌推广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