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河中石兽 原文)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河中石兽 原文)

一、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 一作:再转)

二、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重点解词:

(一)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5.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6.是:代词 ,此,这。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如:古义:像这样。今义:如果

11.盖:古义: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二)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 (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 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四、《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集锦(答案附后)

(一)河中石兽(1)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一寺河干()山门于河( ) 十余岁() 知其一()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再啮 古义:( ) 今义:( )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一)答案:1、靠近 倒塌 经历 只

2、这样 判断动词 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D

4、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河中石兽(2)

1、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

2、翻译句子(12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答案:

1.河干(河边),圮(坍塌)。并(一起) 阅(经过,过了 )求(寻找 )竟(终于,到底 )棹(划船 )设帐( 讲学,教书)尔辈(你们)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这 )木柿(削下的木片 )湮( 埋没 )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颠( 通“癫”,疯狂 )乎?”失石(丢失的石兽 )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遂(于是)但(只)臆断(主观地判断)

2、翻译句子(12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处冲刷沙子成为坑穴。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头特性是重的,流沙特性是松散轻浮的,石头埋在沙里,越埋越深罢了。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r>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3、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 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三)河中石兽(3)

文言阅读(15分)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棹数小舟,曳铁钯( )

湮于沙上( )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经过 划船 埋没 颠,通“癫”,疯狂

3、略

4、“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5、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四)河中石兽(4)

阅读《河中石兽》选段,完成下列各题。(15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山门于河 (倒塌)

B.数小舟 (划船)

C.不亦乎 (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流逆上矣 (逆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位置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终最结论是 (A. 尔辈不能究物理;B.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A. 水不能冲石;B.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上矣;C. 求之下流,固颠;D. 石必倒掷坎穴中)。(2分)

4、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3分)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哪一句?这篇文章讲了什么道理?(4分)

答案:

1、C

2、(1)经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第一处填C,第二处填B。

4、一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理由是石兽被大水冲走。二是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5、主旨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不可做空头的理论家。

(五)河中石兽(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1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求下流,固颠 固国不以山溪

B.一寺河干 表涕零

C.当求于上流 策不以其道

D.果得于里外 扶苏以谏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找了“十余里,无迹”。

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老水兵则判断石兽在 “上流”,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

答案:

1、(3分) C (A.固然,巩固;B.靠近,面对;C.它;D.几,屡次。)

2、(4分)

(1)这不是木片,难道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吗?(木杮:木片;岂:难道;为:被)(2分)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很多,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但:只;臆断:主观地推断或主观臆断)(2分)

3、(3分) D(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六)河中石兽(6)

(16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曳铁钯( ) (2)如是再啮(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4分)

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4分)

答案:1、(1)拖着;(2)咬,这里是指冲激。

2、应该是这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

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七)河中石兽(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0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出门圮于河( )(2)求二石兽于水中( )

(3)尔辈不能究其物理( )(4)可据理臆断欤(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第1题1分,第2题2分)

(1)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3分)

4、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结果是错误的。

B.“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倒塌 (2)寻找 (3)研究、探求 (4)主观地判断

2、(1)

(2)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3、D,除了根据“物理”判断之外,更应该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

4、略

(八)河中石兽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 山门圮于河( ) (2) 湮于沙上( ) (3) 如是再啮( )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1) 一老河兵闻之( ) (2) 当求之于上流( )

3、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众服为确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体内容。(3分)

答案:

1、(3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

3、(1分)众/服为确论。

4、(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

5、(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 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分)

秒鲨号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0)

大家都在看

品牌推广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