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观是什么(普世价值观为什么在中国被否定)

今天来聊聊人性。看了不少公众号的鸡汤谈到人性,却没有从内核展开讲,只讲现象。比如说,远离垃圾人啊什么的。

大道至简,很多内核层面的道理很简单,但是不是很清楚为什么公众号都不愿意去讲。而是讲基于内核之上的一些结论,可能是这些结论多,才有内容讲吧。

言归正传。

人除了满足基本的饱暖这样的生理需求外,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以前看有些女子的QQ签名如这样: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

妥善安放,

细心保存。

免我惊,

免我苦,

免我四下流离,

免我无枝可依。

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会来。

这就是缺安全感的表现。安全感是每一个人都需求的,哪怕他是一个壮硕如牛的男子,在这世上,也不是面对任何事物都是无所畏惧的。

普世价值观是什么(普世价值观为什么在中国被否定)

那么怎么样才能获得安全感呢?

被认同。

以前有个女孩喜欢我,虽然我起初不喜欢她,但是和她相处,我至少不会觉得她会害我。

所以被喜欢是一种认同,哪怕你并不喜欢对方,你不认同对方,但是你还是会从这种不喜欢的喜欢中获得一种安全感。

那么,认同(被认同)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表扬,赞美!

看到别人买了一双新鞋。

某人:哟,红配绿,丑到dou。

某某人:哟呵,好看,这双鞋真美。

某某某人:啧啧,这些一穿,气质更好了。

某人不懂得每个人都需要认同这种基本认知,所以遇事遇人各种怼。这样的人生活中并不少见。

某某人至少懂得别人对认同的需求,并愿意给予这种需求,那么他的赞美即使未必出于真心,只是逢场作戏,但也让人受用。

某某某人则从技术层面来讲,更为高阶一点,用了双重认同,在认同鞋子的同时,也认同了气质。即,不仅认同了好,也认同到好在哪里。虽然是否出自真心难以鉴别,但是听者却绝对受用。相对于某人某某人,听者可能会视某某某人为知己。因为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认同。

女为悦己者容。不正是对被认同的反馈吗?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懂得,也是一种认同。这是对三观的认同。

普世价值观是什么(普世价值观为什么在中国被否定)

更多时候的认同,并不见于直白的表扬赞美。

路上遇人,打招呼。这也是认同的一种方式。

视而不招,则是不认同。

有了这种认知,我从一个不愿意打招呼的人变成主动打招呼的人。

时间久了,发现,有些人永远都是等你跟他先打招呼后再回应你。而有些人似乎永远都抢在你前面打招呼。

而先打招呼的人,被动回应别人招呼的人究竟分别是哪些人,喜欢认同别人的人和不喜欢认同别人的人,他们最终的收获是不是一样,不言而喻。

所以有认知,才有格局,才有合适的为人处事方式。

普世价值观是什么(普世价值观为什么在中国被否定)

认同可以表现的形式和方面太多了。在此不一一展开。

只主要讲在家庭方面当中的认同。

当子女的一定听过父母的一句话,我是为你好。

这句话一出,基本上可以断定,一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否定大戏已经拉开帷幕。

幼时,与各位老表们打牌,父母站于身后,不断出谋划策。

父:“你这个牌打屎哒。”

母:“这个牌不是你那么出的。”

我:“你们别做声,我自己打。”

父母:“我们是为你好,跟你教乖。”

你能说父母不是为了你好?

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告诉你最正确的路子,怕你走弯路。

出发点是好的,未必就意味着用的方式方法就是对的,如果方式方法不对,那么结果会好吗?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无非讲的就是道理是一回事,践行是另一回事。

所以明白一些道理,一定是在经历某些事情后总结领悟出来的。有些道理并不是听听就能明白其中真味的。

有个词,叫做,试错。尝试错误。成功可能难以复制,但是教训一定可以总结。所以打牌技巧什么的,一定要在尝试错误以后,自己总结,那才是深入自己头脑的思维。

父母总是望孩子们好,见不得他们做一丁点不正确的事情。却不知道经历错误教训之后的心得才是真正的认知,而听说的道理,没有亲生体会又如何才能感同身受。

更何况,打一张牌,这么打不是,那么打也不是。这就是否定,这就是不认同,这就是让人缺乏安全感。

为了孩子好,为什么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呢。为什么要让他在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氛围中获得你期望中的成长呢?孩子获得的更可能是反感和憋屈吧。

跟父母讲道理,一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可以将你后面的话抵死。

以好心的名义做错误的事情,人恶而不自知。是天下父母的不幸,那真是要“可怜天下父母心。”

最终也是孩子的不幸。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所谓的拼孩子,其实拼的是家长的视野认知和格局。

所以,认识不到认同感,安全感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而去没有技术含量地表达对孩子的关爱,那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所以,做父母的有必要去学习,懂得为父为母之道。

普世价值观是什么(普世价值观为什么在中国被否定)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

生活中总有些人,喜欢告诉你应该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未必是他好心,而是他希望在这种指点当中获得一种认同。

否定别人无非是肯定自己。认同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是自信或者自负的表现。

人当有自信,当认同自己。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认同了,那他以何种理念安身立命。

近期华山跳崖事件沸沸扬扬。从认同这个角度来讲,任何一个主动自杀者,都是丧失了对自我的认同。

虽然要认同自己,但也别忘了也要认同别人。

尤不可以否定别人来达到认同自己的目的。

因为,你的言行举止就一定是对的吗?

一个人的认知越多越深,越能清晰地明白未知的边界有多广,就会日三省吾身,觉今是而昨非,敢于自我否定。

而囿于自己肤浅认知的人,不懂反省,不懂己过,总是固执盲目地认同自己,何也?

那是因为他们有限的认知难以懂得别人言行举止中的积极意义,总是根据自己浅薄的生活经验理念去粗暴评判。

一句话,认知不够。

当一个人深刻地认识到人性中安全感的重要性,那么他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就会满足好别人对安全感的需求,说话做事也就会有分寸。

而不会像有些人跟你说:我说话难听是难听了点,但是我是为你好。

这些人可能终此一生都无法懂得既然是为了别人好,为什么不能用别人喜欢的方式。是因为用别人喜欢的方式达不到效果,还是根本就不知道还会有什么别的方式?

普世价值观是什么(普世价值观为什么在中国被否定)

最后来讲一个小故事吧。

你家有米,你煮了很大一锅粥,叫大家伙来吃。这可以理解你是好心,但是如果大家都是饱着的时候,不缺粮食的时候,别人喝你的粥,是给你面子,是别人帮你,而不是你在帮别人。

所以别以为自己付出了,就应该要有回报,别人就应该感恩戴德,关键是你要明白别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你有没有满足别人真正的需求,最内核的需求,而不是你觉得的需求。(懂与不懂,就是认知能力的问题哦)

路有乞丐,你舀了一碗粥给他,那才是满足了他真正的需求。

这个世界不缺好人,不缺好心,尤其是不缺对孩子好的父母。

缺表达好意好的方法,缺尊重人性的认知。

普世价值观是什么(普世价值观为什么在中国被否定)

当然有些认知的缺陷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我们的父辈已经脱离了他们的上一辈育儿的一些不足,但是从我们这一代来看,我们的父辈有他们的不足,如果在把历史的纵深再拉长一点,我们的下一辈也会吐槽我们认知的不足。

适合时代的认知可能永远都在变。当然有些基本的普世规律可能在很多层面都不会变,比如我们对认同对安全感的需求。不管变与不变,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与君共勉。

秒鲨号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0)

大家都在看

品牌推广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